中國江蘇網10月4日訊(記者許特達)今年的國慶,偉大的祖國母親迎來65周年慶。從舊社會,走向新中國,到國家的繁榮富強,再到十一國慶黃金周的出現。65年,記錄了祖國的成長壯大,也留下了幾代人的國慶記憶。
  【30-40年代】用一生陪伴祖國成長
  一個耳熟能詳的詞叫“舊社會”,描述瞭解放前生活在中國大地人民的命運,大多數人想求溫飽而不可得,掙扎在死亡線上。然而這一切,隨著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偉人毛澤東的一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嶄新的時代孕育而生,中國人民從此翻身做了主人。
  今年已76歲的張笑梅從事教育工作一輩子,她跟學生講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張老師出生在湖南,據她回憶,小時候父親每月發的金圓券都要換成大頭銀洋,當時大米都買不起。解放後,這種情況再也不復存在,全家生活穩定,她與妹妹一起也讀了大學。這真正印證了那句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
  談到對國慶節的印象,張笑梅說,每年的游行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她記得新中國成立10年慶時,游行隊伍中出現了很多小孩子,尤其是他們打出的橫幅標語上寫著“我也十歲了”,讓她覺得孩子們可以無憂無慮的茁壯成長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當然,張笑梅印象最深的是在父親彌留之際的那個國慶節,為了讓父親多為祖國慶祝一次生日,他們妻女在國慶節的前一晚,也就是游行的彩排活動中,特意為父親著上了盛裝,帶父親最後一次感受了民眾為祖國母親慶生的那份真摯感情和美好氛圍。
  張老師說:“我們這代人是由衷的感謝黨讓我們過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我們見證了中國從積貧積弱的落後國家一躍成為當今的國際大國,真的是百感交集。我今年已是杖朝之年,但仍精神矍鑠,筆根不輟,閑暇之餘喜歡走走看看,既是享受晚年生活,也是發揮我的餘熱為祖國貢獻微薄之力。現在有句話叫做‘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用我的人生陪伴著祖國一起成長,向祖國說出我的告白詞——‘我愛你,母親’!”
  【50年代】年年寫詩為祖國慶生
  50年代出生的人,他們的生活經歷清晰地記錄了我國建國後的各階段的經歷:鎮反運動,三反、五反,反冒進,大躍進,總路線,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然而,這是這種特殊經歷造就了這個年代人堅毅不拔、永不言敗的剛強性格。
  大衛,生於50年代末,江蘇著名詩人。兒時的他作為隨軍家屬輾轉過河南、貴州、北京等地,最後落腳在了南京。如今,已到花甲之年的他將對祖國的情誼凝結成了詩詞歌賦,表達內心的感受和對祖國生日的記憶。
  2009年是新中國建國60周年,這一年的國慶,大衛滿懷激情地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明月適時有,滿目玉盤天。恰逢華誕臨闕,花甲正當年。焰火沖霄而去,照亮神州玉宇,興復敢驅寒。萬眾舞身影,百陣步無間。上紅閣,望島戶,夜難眠。未歸遺恨,兩岸望眼盼團圓。節想成雙好合,國待同旗填缺,時代必成全。華夏民心久,一統敬嬋娟。”詩人還特別註明:“是日,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60周年。隔日乃中秋節。兩節恰逢,感慨頗多,特步蘇軾原韻填水調歌頭記之。”
  2010年的國慶節,正值嫦娥二號飛船發射成功,詩人賦詩《清平樂·國慶六十一周年晨詠》“九州同慶,彩練長空映。桂馥金樽花弄影,醉了中華百姓。六十一歲生辰,兒時夢已成真。更喜娥今探月,節登祖母天門。”
  祖國65周年華誕之際,詩人激動地說,他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有力的反腐措施,以及對人民的深厚感情。他這樣寫道:《憶江南》“國慶賦,醞筆詠傑雄。歷史當由民眾寫,英名多少酹江中,不載亦從容。”
  【60年代】“黃金周”拉動節日大變樣
  60年代出生的人,如今已經步入中年,成為社會中堅。國企高管李總說,他們這個年代的人經歷了祖國由封閉轉向開放的歷史關鍵時期,他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小平同志拍板決定1977年恢復高考,讓他這個蘇北農村的孩子能有機會到北京讀了大學。國慶節,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親眼目睹了北京學生隊伍國慶游行的盛大場面。“隨著改革開放號角的吹響,一個新的時代誕生了!”
  黃女士生於60年代,一直以來在政府機關工作。她向記者講述了國慶節背後的別樣故事。1999年,她作為江蘇省統計局的一名領導幹部與南京市統計局、江蘇省旅游局有關人士一起飛赴廣東深圳。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商討“全國假日辦”成立的有關事宜。
  黃女士說,她的祖籍在廣東,但之前,她從未去過廣東。“按計劃,飛機應該直飛深圳。但當天卻遇上雷雨強對流天氣,飛機在空中盤旋了許久無法降落,不得已又折回廣州。也許是好事多磨,正是這個看似頗費些周折的行程誕生了一個偉大的創意——‘黃金周’。這個概念一直延續到今天。從‘十一’黃金周再到後來的‘五一’黃金周,讓人們觀念中單純的節日變成集出行、旅游、消費於一體的風潮。
  “從1999年第一個國慶黃金周的統計數據來看,江蘇的旅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井噴式爆發。以南京中山陵景區為例,借助黃金周,一躍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的知名旅游景區,也為後來成功申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女士說,雖然全國假日辦已被取消,但從開創黃金周這一概念以來,越來越多的市民從原先的報團出游到自駕出游,再到全國高速公路的免費通行等各方面的變革,讓假期有了更多豐富的內容。”
  【70年代】“小國旗”尋找大國旗
  趙女士生於70年代初,以現在的時髦說法,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學霸”,她同時擁有法學和經濟學的雙博士學位。趙女士曾於2002-2004年赴澳門工作。雖然那個時候澳門已經回到祖國的懷抱,但是孤單的她卻很難感受到在大陸的那股親情。
  “身在外,心之遠。恰如餘光中先生筆下寫得那份鄉愁。”趙女士說,“去澳門前,我在箱子里偷偷放了一面小國旗。2003年的國慶節,我早早的起了床,穿戴整齊,坐上公共汽車,一路去尋找五星紅旗。我的手裡就這麼緊緊攥著小國旗,為她找尋她的母親。直到我下車,也沒有尋見她的身影。我便一路走啊走啊,一直走到中聯辦門前,終於看見了——那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瞬間,我激動地熱淚盈眶,高高舉起我的小國旗,高呼‘祖國萬歲’!那真的是游子念家之情的自然爆發。”
  自此以後,趙女士每逢國慶前夕,都會在包里裝上一面小國旗,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讓這面國旗伴著她抒發愛國情懷。
  【80年代】國慶55周年我是主角
  80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習慣了品嘗孤單。不過,他們善於接受新生事物,懂得生活,懂得享受。
  1986年出生的倪艷,目前在一家外企工作。說起她的國慶記憶,真的難以忘懷。2004年,倪艷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大一新生總免不了接受軍訓,倪艷與同學們頭頂烈日每日認真地進行訓練。然而,每日的訓練結束後,她並不能馬上回宿舍休息,而是被留下來,與部分同學一起進行差不多半個小時的舞蹈培訓。倪艷當時並不知道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直到國慶節臨近,她和小伙伴們被告知將參加國慶慶典中的舞蹈表演,這讓她喜出望外。
  那年,正值新中國成立55周年。10月1日當天,天還沒亮,她所在的人民大學方陣便已集結完畢,身旁,來自北大、清華、北外等高校的團隊組成了氣勢磅礴文藝演出團隊,黑壓壓的人頭讓也她感受到了演出規模的宏大和內心難以言狀的激動之情。在莊嚴的升國旗儀式後,她們載歌載舞,為電視機前的億萬觀眾奉獻了一場青春組歌。“我們後來看電視錄像,發現有被鏡頭掃到的畫面,大家都高興地又蹦又跳。”倪艷說:“生平第一次與萬人站在天安門廣場前,腦中充滿了兒時對首都的美好嚮往,當夢想突然變成現實的瞬間,我覺得自己真的太幸運了。”
  文婧與文婷是一對80後的雙胞胎。她們對於國慶節的記憶源於學生時代的點點滴滴。文婧說,上小學的時候,她和妹妹在一個班,一個是班級的文藝委員,一個是語文課代表。記得1996年的國慶前夕,學校所在的區舉行歌詠比賽,她們雙雙代表學校入選。此前,學校的文藝比拼成績是從未進過區里的前三名,但是那一年,她們學校破天荒得了第一名!為此,她們學校在9月30日當天,走進了區里最令人嚮往的“人民大會堂”,為全區乃至全市市民奉獻了人生最難忘的一次“彙報演出”。
  文婷說,站在臺上的一瞬間,感覺臺下所有的目光都在給予最高的期待,那個時候,只覺得燈光照耀的全身已經融化了。她賣力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汗水濕透了衣褲。演出結束,經久不息的掌聲讓她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無上的榮譽。
  “我們生活在相對寬鬆的年代,無時無刻不享受著祖國強大為我們帶來的福祉。國家的幸福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有理想有抱負,就盡情施展。人人都將成為國家興旺的堅固基石。”姐妹倆如是說。
  【90年代】為祖國的強大點個贊
  90年代出生的人生活條件優越,叛逆,崇尚自由,不少人喜歡非主流,喜歡張揚的個性,但“愛國”情懷從未從他們的詞典中抹去。
  謝欣,一位標準的90後,現讀大四。和老一輩的人比起來,他的國慶記憶要少一些莊重的感覺。“黃金周”、“小長假”等詞彙已經漸漸的取代了之前那些火紅的詞彙。“每年國慶節都會很開心,放很長的假,很多時候還會出去旅游。”謝欣一臉開心地回憶著。對他而言,國慶節與其他的節日相比,已經沒有了太多的特殊含義。
  不過,謝欣說,1999年的國慶閱兵,還是讓他印象非常深刻。“這是我對國慶節最深刻的記憶了。在電視機前看著國家展示的各種先進的軍事武器,頓時感覺到我們的國家真的很強大,當時就是各種激動。”謝欣說,自己雖然沒有經歷過國家在貧困時期的各種困難,但他知道當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他要為強大的祖國點個贊。
     (原標題:國慶的年代記憶:“小國旗”尋找大國旗 “黃金周”拉動節日大變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b70tbkix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